全民夜读进度条08:2500:00/08:2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按钮收听朗读音频
文/每晚yebo
《菜根谭》有言:“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人在世间行走,前进不易,退出更难。前进需要魄力,但退出更需智慧。给生活留一个出口,及时从负累中退出,轻装前行,才能行稳致远。
精简圈子,专注自我成长
人在年轻时,总想着能游遍五湖四海,结识各路好友。年纪大了就会渐渐懂得,二三知己,胜过万千泛泛之交。
1988年,莫言和余华一同就读于北师大作家研究生班,并且同住一个宿舍。当时莫言在文坛刚刚崭露头角,常有各种应酬和邀约。
有次,莫言参加一个饭局,刚一落座,旁边的人就都围过来,一边叫着“莫老师”,一边递上名片介绍自己。为了不失礼,莫言含笑接过。酒过三巡,场面热闹起来,大家都在吹嘘自己过往的经历。
有人问莫言:“莫老师,你的《红高粱》写得真好,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莫言摆了摆手说:“没啥故事,就是闷着头写出来的。”
那人听后脸色一沉,酒劲也上来了,说:“莫老师,看不起我是不是?”莫言实在不知如何回应,借故上厕所,出门就回宿舍了。
之后,他也不再参加饭局,有时间就和余华待在宿舍,聊文学,写小说,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听过一句话:“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内心空虚的人总是喜欢到处凑热闹,而成熟的人却懂得精简社交,在清静中提升自己。
余生不长,不要为无关的人浪费时间,不要因为没意义的事消耗精力。学会缩小交际圈,更多专注于自我,定能活出最舒适的人生。
物欲简朴,才能精神丰盈
《道德经》中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人在世上总要面对各种欲望和诱惑。若是过于追求物质的刺激和享受,必然会导致心灵的迷失与沉沦。
曾看过一个故事。
在一座山村里,经常有猴子下山骚扰村民。为了捕捉猴子,村民们特意制作了一种木笼,笼中放着美味的苹果。
猴子们看到后,经不起诱惑,拼命地把手伸进笼子里去。抓住苹果后,却发现手被卡住,怎么也抽不出来。猴子们急得抓耳挠腮,却死死不肯松开手,最终被村民们轻松地逮住。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被欲望拿捏,就只能失去自由,任人摆布。唯有回归简单,不为物欲裹挟,才能悟出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喜欢这样一句话:“人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不如内心活得清澈自律;表面上的鲜衣怒马,不如内心活得富足潇洒。”
真正的幸福,也不在于所得多寡,而在于精神上的富足。行有所止,欲有所制。活出简单与克制,便能享受舒缓与坦然。
心境淡然,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步调,活在自己的节奏里,才是一个人高层次的自律。
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随之掀起一股明朝历史热,作家当年明月也红遍大江南北。然而鲜有人知,他的成功经历了15年的文火慢熬。
5岁时,他拿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把这本书看了11遍,熟稔中国历朝历代的故事。上中学时便开始翻阅《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他觉得历史是有趣的,不是简单的年代、人物、事件、意义的罗列。他的梦想,就是写出让人们喜欢阅读的真正的历史。
大学四年,他经常自己一个人在教室里看喜欢的历史书。工作后,仍保持大学时的习惯:下班后就回到家看书。
经年累月,他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最终熬得名声大噪。
想起村上春树说的一句话:“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想着匆忙赶路,恨不能一日千里,希望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就。后来才明白,急于求成,最后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人生路上,总有人走得比你快。但不必在意,也不必慌张。正如梭罗所说:“每个人应追随着自己的心,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只要朝着认准的方向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作家三毛说过:“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过是看清生活复杂的本质后,依旧对生活怀有满腔热爱。
人生在世,剔除身上过多的负担,才能洞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拨开生活的冗余,看见内心丰盈,寻回真实自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去粗取精,以简单的心态,过想要的生活。
往期推荐:
夜读丨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得体退出
夜读丨和优秀的人同行,与舒服的人深交,跟乐观的人往来
夜读丨人与人最好的相处模式: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
主播:天亮
有声读物制作者
守候夜读,我们一起迎接天亮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下一篇:最后一页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 科技日报北京5月8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X 关闭
X 关闭